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

静了下来,按照谒者台官员的事先教导与家中长辈的叮嘱,众人有条不紊的进入承明殿。趋进宣名,稽首叩拜之后,便依次坐在殿中早已预备好的单个案席上。

为了这次考试,皇帝特意扩大了范围,朝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少说也有百人,再算上士族名门的子弟,各郡推荐的童子俊彦,怎么也得有两百多人应试才对。

可皇帝坐在当中,看着眼前近三十个年轻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固然,能有机会看秘府藏书、并在皇帝身边陪读,在仕途上和学术生涯上都是一个士人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但很多关中豪族和朝中公卿未有将子弟荐举进来,其中原因,不用深想皇帝也知道,无非是担忧目前的朝中局势,害怕李等残部率兵反复,王允势大难制,皇帝会成为纷争的中心。

这些人不愿意送或者只送旁支子弟参加策试的行为,皇帝虽然不喜,但心里也是表示理解。

但除了忧心局势的以外,还有一些人将宝全压在皇帝身上,比如弘农杨氏、还是最近因为马日的举荐而在朝堂声名鹊起的京兆韦氏,他们推举的都是家中嫡子,本族的未来,这无疑让皇帝很是宽慰。

见众人都进来了,皇帝就说道:“自迁都以来,文教衰落,风俗靡靡,贤才流离于江湖,高士隐逸于山林。德教不兴,至于万民不安,要拨乱理烦,除了修武备,肃文治以外,德化文教也必不可少。诸位都是年轻俊彦,当以兴复汉室、解民倒悬为己任,精研经术,学以致用。”

杨修等人皆肃然称是。

于是便先是统一作答的‘对策’,侍中杨琦开始叫人分发题策,每人的案头上都摆放着书写用的缣帛、笔墨等物。题策下来后,杨修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句话:“何谓‘要君者无上’?”

这话出自汉朝官方经典《孝经》,全句是‘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主旨是强调不孝之人的罪过等同于目无君上、非议圣人。而这里特意将‘要君者无上’这句话单独拿出来作为考题,其用意就不得不让人多想了。

王允瞥见题目,心里也是震惊不已,立即就明白了皇帝选这个题目的意思。

满朝公卿,谁是皇帝眼中的那个‘要君者’,难道还需要多问吗?这个题目不仅能为皇帝筛选出一批与自己政见一致的秘书郎,更能借此向朝廷释放出一个对王允极为危险的信号。

在少府田芬外调、卫尉张喜罢官等王氏羽翼渐被削弱之后,皇帝终于将矛头指向了王允!

底下众人或皱眉思索、或奋笔疾书,气氛十分紧张,王允的心里也是同样的不平静。好不容易熬到‘对策’结束,众人开始依次上前抽取倒置在案上的十根射策。

这些射策依据难度大小分为甲乙两等,排成两列。有把握的

相关阅读: 巫女的时空旅行三国之化龙逍遥小村医钓鱼青年的快乐生活带着斩魄刀在东京除灵网游之生死劫炎黄神眷近身兵王我的好友都是大佬[娱乐圈]生世恋:一笑倾尘我老婆是邪神我能推演全世界剑起风云其实我是个炼丹师这个世界过于危险天琴涅槃农女有田有点闲洛阳春风客夜与燕我的物品能升级